<dl id="faccu"><s id="faccu"><sup id="faccu"></sup></s></dl><tr id="faccu"><small id="faccu"><delect id="faccu"></delect></small></tr>
  • <output id="faccu"><nobr id="faccu"><delect id="faccu"></delect></nobr></output>
    1. <ins id="faccu"><option id="faccu"></option></ins>

      1. 新聞中心

        首頁/新聞中心/行業動態

        行業動態

        森林:潛力巨大的超級碳庫
        發布時間:2022/04/24 15:32:42瀏覽次數:1288

        圖為中國林科院亞林中心大崗山森林資源 亞林中心供圖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森林是碳庫,具有強大的固碳增匯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生動形象地闡明了森林在國家生態安全和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與作用。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其中,森林是“碳庫”,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眾所周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森林植物的本能,為何總書記在當下突出強調“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我們認為這和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承諾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自此我國進入“雙碳”戰略目標的這一時代背景是一脈相承的。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也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指出,要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其強大的碳匯功能和作用,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也是目前最為經濟、安全、有效的固碳增匯手段之一。

        “雙碳”戰略目標下,“森林是碳庫”強調的不僅是傳統林業上森林的碳匯功能,更在于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森林的固碳減排效應可以為我國爭取更多的話語權,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爭取更多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森林碳庫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大量觀測和研究證實,全球氣溫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人類利用化石能源等活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自1990年以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全球科學家編寫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最新的第六次評估第一工作組報告指出,1750年左右以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明確無疑”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這是國際科學界的主流認識,也是國際社會采取應對措施的主要科學依據。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1990年聯合國大會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談判進程,1992年制定并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4年正式生效,確立了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規定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責任和義務,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基石。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碳減排問題。2007年,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14年,印發《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森林、草原、濕地等陸地生態系統源于其具有固碳增匯功能,且陸地碳庫約為大氣碳庫的3倍,成為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和全球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

        森林具有不可比擬的“碳匯”優勢

        碳庫是地球上儲存碳的地方。大氣、陸地和海洋等碳庫中儲存了大量的碳,且在“陸-氣”和“海-氣”界面存在頻繁的碳交換?!疤紖R”是相對于大氣而言的,即從大氣中吸收儲存或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2020年世界糧農組織《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森林總碳儲量達到6620億噸碳,主要儲存在森林生物質(約44%)、森林土壤(約45%)以及凋落物(約6%)和死木(約4%)這些碳庫中。

        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主持編制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結果表明,2014年中國林地碳匯量達到每年8.4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國陸地碳匯總量的80.7%,全國木產品碳儲量還增長了約1.1億噸二氧化碳/年。中科院研究成果也顯示,2001—2010年間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匯量約占全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總量的81.3%。由此可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碳匯,尤其在中國,森林碳匯相比其他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優勢地位。

        森林碳匯主要基于自然的過程,這相比工業碳捕捉減排,具有成本低、易施行、兼具其他生態效益等顯著特點。森林吸收固定的碳大部分儲存在林木生物質中,具有儲存時間長、年均累積速率大等明顯優勢,而且,林木收獲后的木產品也可以長時間儲存碳,這相對于農田、草地、荒漠和濕地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既是碳匯,也可能是碳源。作為一個生命系統,森林的死亡分解、森林火災以及人為毀林和不合理采伐,乃至森林生物質產品的利用和消耗過程等,又可能將森林中儲存的碳重新釋放到大氣中。根據2021年《自然·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表明,近20年間全球森林年均總碳匯量達到156億噸二氧化碳/年,同期由于毀林等因素造成了約81億噸二氧化碳/年的碳排放,這期間全球森林凈碳匯量為76億噸二氧化碳/年。

        森林是碳庫,其內涵還包括保護現有森林碳庫中的碳儲存,通過加強森林保護,減少森林退化和防止毀林,以及強化森林生物質產品的可持續再循環利用,減少森林向大氣的碳排放。

        中國林科院熱林中心紅椎林 熱林中心供圖

        森林碳匯兼具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強調森林是碳庫,我們必須同時看到森林碳庫形成過程中所伴隨的巨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森林碳匯不斷增加的背后,是持續開展的大規模生態修復、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行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森林資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保持了連續30年的“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當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3.04%?!兜?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91.86億噸碳,年涵養水量6289.50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7.48億噸、年滯塵量61.58億噸、年吸收大氣污染物量0.40億噸、年釋氧量10.29億噸。中國的森林在面積和質量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體現了巨大的生態價值。

        森林碳庫的形成和作用的發揮,密切聯系著我國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根據《第9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報告》,目前我國的國有林面積8274萬公頃、集體林面積3874萬公頃、個人所有林9673萬公頃,這些不同所有制的森林資源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治理環境提供了重要基礎。鼓勵并大力發展多重效益的造林再造林和森林質量提升碳匯項目,對加強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強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實現鄉村振興,以及如期兌現中國向世界承諾的“3060”遠景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碳庫積累所形成的碳匯,其經濟價值可通過交易直接變現。碳匯交易是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等國際公約,對各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規定,創設出來的一種虛擬交易。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投資開展造林再造林等活動以增加碳匯,從而抵消其自身的碳排放。

        2011年,中國開始了國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將林業碳匯作為一種合格的“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納入碳市場交易。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分別在2013年自主開發了《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并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成為全國首個CCER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隨后又在2014年開發并備案了全國首個《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成為中國CCER機制下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必須遵循的方法指南。

        “擴、增、固”,科學增加森林碳庫

        森林碳庫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茖W增加森林碳庫和提升森林碳匯能力,除了盡可能地擴大森林面積外,重點需要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提高人為活動管理水平,同時,還要考慮氣候變化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背后的碳儲存。

        建議未來可以從“擴、增、固”三個方向進一步提升中國森林的碳庫效益。其中,“擴”為大力推進科學綠化,進一步擴大森林面積;“增”為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的碳匯功能和碳儲量;“固”為鞏固和保護現有森林的碳儲存,減少森林碳損失和碳排放。

        ——擴大森林面積。圍繞“雙碳”戰略目標,科學制定國土綠化的路徑圖和時間表,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4.1%的目標,并努力于2060年使中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7%以上。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結果表明,過去20年間,新增森林面積的碳匯貢獻約占中國森林碳匯總量的40%—50%,發揮了巨大的增匯作用。未來應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加大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強化退化土地治理與修復,進一步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同時,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推進森林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多途徑、多方法、多形式推動增綠增匯。

        ——提升森林質量。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新增60億立方米,并努力于2060年使中國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國對外承諾的“雙碳”目標,也是中國森林質量提升的可及目標。具體可以通過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規范開展森林經營活動等方式實現。研究表明,改善林分結構,將純林改造為混交林往往具有更好的固碳效益。由于不同樹種的固碳效率存在差異,選擇高固碳效率的造林樹種,可以增強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時還可以生產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木材;科學適當的管理措施,如施肥、采伐剩余物管理、造林密度調整、輪伐期與采伐方式調整等,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碳的儲量和固碳效果;氣候變暖以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等外在因素也會提高森林生產力,從而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

        ——保護現有碳儲存。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空間,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控,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確保林地保有量不減少,有效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和碳匯功能。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強森林采伐管理,禁止違法毀林,減少因不合理土地利用和土地破壞等活動導致的碳排放。加強各類災害防治,保護森林資源安全,減少因火災和病蟲害等破壞森林資源造成的碳排放。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17006934號 津公網安備 12019002000231號

        技術支持:信息技術部

        一级黄色毛片无码,性感小罗莉拍拍一级黄片,一级二级日韩av,а√天堂地址在线黄片
        <dl id="faccu"><s id="faccu"><sup id="faccu"></sup></s></dl><tr id="faccu"><small id="faccu"><delect id="faccu"></delect></small></tr>
      2. <output id="faccu"><nobr id="faccu"><delect id="faccu"></delect></nobr></output>
        1. <ins id="faccu"><option id="faccu"></option></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