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安排,作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筑業,低碳轉型迫在眉睫。7月17日,由天津市碳中和與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天津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建筑領域碳中和實施路徑與發展機遇論壇在線上成功舉辦。
天津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李寶鑫,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郭而郛,天津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呂石磊教授,南開大學循環經濟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軍鋒教授,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創新業務部總監張順等5位專家,分別圍繞國內首個建筑碳中和地方團體標準《建筑碳中和評定標準》解讀,零碳建筑發展策略及實施路徑,建筑領域“雙碳”目標實現的技術路徑,建筑領域“雙碳”行動與建筑新型電力系統,我國碳市場建設與碳中和實踐等內容,發表了精彩觀點,并與線上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
李寶鑫主任介紹了今年2月正式實施的《建筑碳中和評定標準》編制背景和框架構成;著重講解了標準的主要內容及其創新點。該標準從能耗指標到運維管理,從數據收集到碳核查,從碳信用交易到結果評定形成閉環;首次提出建筑減碳量及減碳率的概念,并結合民用建筑、工業建筑及改造類民用建筑、改造類工業建筑的各自特點,分別制定合理的指標要求,同時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要求,旨在引導和促進建筑行業低碳轉型,為推動民用建筑、、工業建筑的低碳化建設運行,以及既有民用建筑、既有工業建筑的低碳化改造提供技術支撐。
郭而郛院長從綠色發展的視角出發,通過大量的綠色建筑項目實踐數據和經驗,闡述了零碳建筑發展策略和實施路徑。他強調,減少建筑碳排放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內容,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乃至零碳建筑是重要的表現形式。在選擇技術路徑時,需要充分考慮投資成本、建筑規模、用能結構、功能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因地制宜建設高質量的零碳建筑。最后他還通過分享中新生態城的零碳建筑項目案例,從技術創新、選用與推廣價值角度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零碳建筑的魅力。
呂石磊教授指出減少運行碳排放是建筑碳減排的重點。建筑碳中和主要從發展低碳供能技術和降低建筑用能需求兩方面著力。主要技術路徑包括發展近零能耗建筑,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發展新型城鎮能源系統,推動北方地區清潔供熱,發展建筑電氣化,發展新型儲能系統,提高建筑固碳、碳匯能力等。他強調,構建以清潔為主導,以電力為核心,發展高水平節能建筑的建筑能源體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根本;大規模進行既有建筑深度改造是解決存量建筑碳減排的重要途徑。
王軍鋒教授詳細介紹了我國建筑領域“雙碳”政策的頂層設計,“雙碳”戰略對建筑脫碳帶來的影響,強調要把握好城市建筑電力系統零碳化建設的主要方向,包括把握好從傳統終端用電拓展到終端用電、儲電、供電等多重屬性的新趨勢,重視分布式電力系統的重要作用,高比例的建筑電氣化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關鍵衡量指標,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體的分布式發電系統成為重要發展方向,重視建筑電力系統碳足跡核算和智能動態建筑碳監測預警管理等。
張順總監結合我國“雙碳”目標提出的科學背景、政策背景、經濟背景,提出全球碳排放約束時代的來臨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概述了我國區域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建設及發展概況。同時他通過企業碳中和實踐案例的分享,圍繞企業雙碳戰略目標制定、實施方案策劃、綠色價值挖掘、管理結構優化、品牌建設推廣等領域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互動環節,論壇嘉賓逐一解答了線上觀眾的提問。對于中小企業如何參與“雙碳”實踐,張順從被動和主動兩方面分析指出企業既要密切關注“雙碳”政策法規,規避風險,又要主動作為,通過減少、替代、抵消等方式,盡早參與碳中和實踐。關于民生基礎建設低碳技術面臨哪些挑戰,呂石磊表示,具體情況應細分,以供熱為例,存在能源轉型、余熱應用、儲熱技術等挑戰,應從開源、節流、增效三方面不斷實現技術進步。關于建筑行業推進零碳社區建設的經驗,面臨哪些挑戰,郭而郛表示,零碳社區比零碳建筑覆蓋范圍更廣,使用功能上差異也較大,應從完整社區和零碳建筑思路綜合考量,既要降低能源使用需求,又要積極利用可再生能源。零碳社區建設的挑戰,包括建設成本高,需要覆蓋更多管理服務和功能,需要人們轉變意識認知,積極實踐低碳生活等。關于建筑領域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挑戰,王軍鋒教授表示,安全挑戰主要原因在于實踐中對系統的高標準需求和系統呈現出的功效不匹配,今后可通過技術迭代、創新逐步解決技術問題導致的安全風險。
本次論壇的協辦單位是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支持單位是天津智碳管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天津建能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近1200名觀眾關注了此次線上論壇。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17006934號
津公網安備 12019002000231號
技術支持:信息技術部